江苏:“专精特新”企业积蓄发展新势能
国内陶瓷膜领域龙头企业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陶瓷滤膜产品及成套装备,被工信部认定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稳定杆研发制造企业,扬州东升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与净利润的双增长;专注于高端环境试验设备细分领域的江苏拓米洛环境试验设备有限公司,2021年业绩实现了207.7%的高速增长,员工人数也增加一倍……这些振奋人心的成绩都是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造的。
当下,在依江傍海、钟灵毓秀的江苏大地,一大批以创新铸魂、蓬勃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积蓄发展新势能,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默默耕耘,成为江苏在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的生力军,在制造强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这些企业80%以上集中分布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制造能力强、技术领先等特点,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勇于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局局长史文剑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从2012年开始,江苏率先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目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98家,带动市县培育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两万家。”
“把脉问诊”精准发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工业强基、科技创新、强链补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许多企业在提升生产效率、强化质量管理、促进技术升级、激发员工士气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为促进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制造水平,江苏省工信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为企办实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巡诊专项活动。”史文剑介绍,江苏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开展巡诊活动,组织专家走进企业“把脉问诊”,帮助企业找准管理上的“病根症结”,免费为企业“开良方、抓良药”,有效解决企业运营管理问题和发展“瓶颈”。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常州中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高频通信材料供应商之一,去年公司在针对高频高速材料领域相关核心技术和关键项目的攻坚克难过程中遇到了“堵点”。
“江苏工信主管部门通过开展‘为企办实事’巡诊等活动,到公司实地考察并深入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和困难,给了公司巨大的帮助与信心。”中英科技副总经理俞丞对记者感慨,“一方面,江苏工信主管部门‘把脉问诊’,针对项目培育、资金申请和项目推进,为我们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具体操作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牵线搭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找准能提供特定技术支持的国内外高校、研究所或技术团队,显著提升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率与质量。”
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艳艳认为,在巡诊活动中,江苏面向企业实际、注重巡诊实效,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对在巡诊过程中聚焦发现的重点、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治疗,给出任务改善清单与改善步骤,提出可实施、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降本、增效、提质方面收获“看得见”的效果。
走进西派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一个个阀门在智能生产线上制成,再由机器人传输到智能仓储,明亮的大灯、饱和的色彩、科技感十足的安全屋、一键全控的操作系统,就像车间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西派集团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企业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企业装备自动化、生产可视化与柔性化、作业流程化与标准化。西派集团加大智能化改造的投入和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92%,生产能力提高了15.5%~20.5%,制造成本降低了15.8%,企业降本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在智能化改造中,西派集团参加了江苏省“为企办实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巡诊专项活动。巡诊专家组对西派集团场地组织、学习改善、流动制造、运营效率进行了指导,并制定了精益数字化改善路径。2021年年底,西派集团成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开展巡诊活动有助于改善企业生产运营,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加速‘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与高质量发展。自2020年开始巡诊工作至今,全省问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0多家,深度诊断企业86家,企业反映解决问题建议清单有效率达到96%。”史文剑说。
细微之处见真章企业实现完美嬗变
即便是“优等生”,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棘手的难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扬州东升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稳定杆研发制造企业。“2020年因扩大空气悬架业务,流动资金出现缺口。”东升股份董事长刘旭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得知后,立即组织召开“政企银”金融对接会,联系多家银行协助解决贷款难题,银行通过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估值,解决抵押贷款难题。扬州财政局还积极牵线搭桥,引入包括扬州双创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为公司注入近亿元的发展资金,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畅通资金活水,不仅是中小企业拓市场的“及时雨”,更成为加强研发的“助推器”。
刘旭表示,2020年,江苏省工信厅对东升公司突破异型材料焊接难题的磁弧焊技术设备给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资金补助200万元,该设备生产出的产品获得了海外PCT专利,为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抢占高端产品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文剑说,从2013年开始,江苏省工信厅在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专门设立“专精特新发展”项目,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2013年—2021年,累计扶持“专精特新”培育项目1579个,资金总额11.1亿元。
寻常之处见功力,细微之处见真章。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工信厅在开展巡诊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收集梳理产业链龙头企业困难诉求658项,分解到22个省级相关部门和13个设区市政府,整合各方资源解决企业发展困难。
“招不来人、留不住人”是多年来困扰江苏中纺联针织有限公司的“老大难”问题。2020年,中纺联参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高质量发展巡诊活动。巡诊小组提出了具有中纺联特色的薪酬结构、绩效考评、人才晋升通道、文化体系等四方面改善意见。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晋升通道的设定,帮助中纺联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规范了企业管理,创新了人才培育机制。2021年公司销售额实现了30%的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额预计比去年同期增长40%,全年利润预计增长20%。中纺联董事长吴敏表示:“中纺联将以此为跳板,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完美嬗变。”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个体化精准医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目前在国内细分领域处于领军地位。世和基因首席运营官赵忞超回忆道:“我们的研发需要全球最先进的基因测序仪,园区当时没有,为了支持我们创业,新区就通过园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把我们需要的仪器列在采购计划中。”
“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为全国1000余家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减少区域科学仪器重复投资80亿元,助力100余项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阚苏立说。
梯度培育初见成效 “小巨人”冲刺“单项冠军”
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小巨人”企业正凭借精雕细琢的专注精神扎根各个细分行业,以创新驱动加速奔跑,成为转型升级生生不息的动力源。
史文剑介绍,江苏省工信厅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十年来持续引导支持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梯度培育体系,有力有序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期深耕细分领域,持续从事细分行业产品超过10年期限的企业有1483家,占比近3/4,其中在20年期限以上的企业有310家,平均营收规模高达6.8亿元。671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行业细分领域位居全国前三,其中343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居国内细分行业首位。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296家在国内A股上市,其中江苏62家,排名全国第一。
张艳艳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行业。当前应该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新技术应用。”
去年年底,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公司自主研发的陶瓷滤膜产品及成套装备被工信部认定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久吾高科是一家专注从事以陶瓷膜为核心的膜材料及膜分离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膜工业龙头企业,也是国内陶瓷膜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公司具有很强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谈起公司产品获得的荣誉,久吾高科董事长党建兵告诉记者:“公司在政策咨询与申报辅导方面得到了江苏省工信厅的大力支持,省工信厅送政策进企业,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真正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
2021年,专业从事电梯智慧交互的国际化公司江苏威尔曼科技有限公司,面临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及全球供应链的严峻考验。江苏各级政府给予了专项补贴的政策支持,举办“院士走进海安”等活动,帮助公司答疑解惑,解决了公司人才和能源等问题。在政府的关心和政策的引导下,去年公司先后获得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称号,代表着威尔曼科技在核心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凸显了行业地位,同时公司营收首次突破9亿元,利润超8000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2022年江苏省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中,以打造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为目标,具体的量化目标是:力争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600家,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5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以上。
“中小企业从最初粗放式发展,走向‘专精特新’之路,进而向单项冠军冲击,既是各家企业对自身发展路径的重新定义,也是行业主管部门面对经济新常态的主动探索。”张艳艳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