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洞见湾区丨抓好队伍建设,完善生态体系,强化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大湾区打造一流人才聚集高地,需要从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出发,创造更加适应各类人才“引育用留”的综合环境。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钟鸣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早在2012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就将“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大湾区打造一流人才聚集高地,需要从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出发,创造更加适应各类人才“引育用留”的综合环境。

大湾区当前人才发展呈现五方面特征

  综合来看,大湾区当前整体人才发展在创新举措、人才引培、产业匹配、结构分布和区域梯队方面呈现出五方面特征。

  一是人才创新举措效果显著。粤港澳大湾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各市都设立了人才日/周、人才嘉年华等活动,香港地区今年前九个月优才计划申请数同比增173%。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仅港澳就有1120位科学家上榜,人才效应渐成规模。“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和“允许香港建筑业专业机构及人士在深提供服务”,更是作为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被鼓励向全国推广。

  二是人才吸引力强,人才育留需强化。各地灵活调整人才入户政策,并通过一系列高层次人才支持行动吸引人才落地,智联研究院报告显示,2021年湾区总体人才净流入率为22.9%,人才虹吸效应明显。相较于“引才”,大湾区在“育才”和“留才”方面的表现稍显逊色。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共有高校超150所,但仅有8所“双一流”大学,远低于京津冀和长三角。2000-2019年大湾区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得者出生地和受教育地在域外的比例分别为80.5%和77.5%,本土培养成效稍显薄弱。根据智联平台的监测,大湾区各产业人才保留指数均低于人才吸引指数,说明人才落地后依旧频繁流动,人才粘性尚需提升。

  三是人才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高。“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大湾区入选科学家所涉领域集中于电子工程、能源、材料等大类,其中深圳入选科学家研究领域集中于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材料、生物医药,与主导产业方向基本一致。

  四是人才结构比例尚待优化提升。一方面,高层次人才占比较低。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长期在20%以下,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全体比重均在40%以上。另一方面,国际人才仍待招引。目前深圳和广州的常住外籍人口比例仅为0.2%和0.36%,国际化技术人才和跨文化管理人员需要持续引入。

  五是人才分布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创新人才的地域分布整体呈现“一湾区三梯队”的局面,2020年深圳科技创新人才总量超42万人,广州突破23万人,牢牢占据第一梯队。东莞、佛山创新人才总量超10万人,惠州超6万,处于二档水平。珠海、江门、香港、中山创新人才3万+,肇庆、澳门则仅有1万左右的创新人才,人才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衡。

大湾区强化人才集聚需把握好两个重点

  接下来,大湾区创造更加适应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重点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生态构建两方面做足文章。

  优化大湾区人才队伍的建设思路。一是瞄准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适当错位制定人才招引、培育目录,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衔接。二是继续破除行政区域界线,充分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优势,继续推动粤港澳三地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平台,加快培养适应本土交叉型人才,共同做大创新人才“蛋糕”。三是增强对各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视度。科技创新人才除了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外,还包括科技创业人员和技能型人才。正在进行的世界技能大赛中,深圳选手已收获云计算、3D数字游戏艺术两枚金牌,这类人群也需要受到政策关注。《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世赛选手获奖后留校或在工作单位任教的比例达73%,需要鼓励各单位创造条件,促使技能人才更好地发挥和传承其创新成果。

  完善大湾区人才生态的发展条件。《地理科学进展》杂志的一份研究提出,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因素依次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情况、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科技创新发展的环境氛围和投入力度以及城市宜人及发展条件,大湾区需要从这几方面继续优化人才发展条件。首先,强化全球引才举措。利用好深港穗三大极点的聚合效应,更进一步面向国际实施人才工程。如深圳以产业集聚和政策支持“磁吸”全球创新人才,组建十余所诺奖实验室并引入颜宁等著名科学家,将带来重大示范作用。香港特区府最新公布的《施政报告》也推出了面向全球初级和中高级人才的全面开放政策,将为其“再工业化”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其次,全面提升服务配套。继续加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人才生活工作需要,并结合当前全球超预期扰动的情况,从衣食住行医教养保等多方面构建人才友好型和优良稳定性的社会环境,适度放宽外来人口限制,提升城市开放包容度。第三,更高效统筹资源投入。抓住《关于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发布契机,积极进行改革试点和经验推广,在湾区范围内建立区域均衡的高质量科技财政投入机制,以协同互补带动相关区域的创新进步。

  (作者:钟鸣)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