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洞见湾区丨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助力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大湾区制造业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上继续走深向实,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赋能和推动。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钟鸣12月10日-16日,第二届“深圳工匠活动周”举行。继设立人才日后,深圳又设立和举办工匠主题活动,体现了对培育技能人才、厚植工匠文化的重视。

  今年是国家《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实施五周年,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城市群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并呈现出四方面趋势:一是高技能人才占比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广东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3.6%,其中广州、深圳的相应比例均超35%,高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30%以上的目标。二是技能人才总体仍然紧缺。今年第三季度广东定点监测的4个地市缺工岗位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且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缺工程度较二季度有所增加。香港发布的紧缺人才清单中,也出现了造船师、轮机工程师等技能型专才。由于年轻人进入制造业的意愿较低,制造业领域部分产业环节从业人员的老龄化趋势有所加快。三是“灰领”人才受到青睐。随着智能设备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兼具知识水平与应用技能的“灰领”受到高端制造企业的青睐,东莞等地开出“蓝领”3到5倍的薪资招揽相应人才。四是人才培育多样化发展。目前,深职院等院校都采用了横纵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一方面,随着部分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更加精细化和纵深化的技能人才需求旺盛,需要职业院校进行专门型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企业对完整项目把控和复杂条线运维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球范围内,高技能人才为众多制造业强国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大湾区制造业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上继续走深向实,更需要高技能人才的赋能和推动。结合国内外经验和大湾区实际情况,接下来,建议从三方面尝试优化提升相关工作:

  首先,加快技能人才培育。纵观全国,江苏太仓通过双元制培养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吸引德企竞相扎根,也成就了其“德企之乡”的美名。大湾区城市群中,东莞、佛山、中山分别明确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匠才之都”和“工匠之都”,惠州、江门等城市也可以外资、侨资投入为契机,照“整体拔高,优化比例”的原则,将技能人才引育作为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做好柔性引才和项目引才,加大本土技能人才培育,支撑产业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其次,不断提升实操能力。目前,广州、深圳、佛山、惠州和香港均已有技能人才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可以发挥专业比赛带动效应,提升社会各界对技能类比赛的了解,探索构筑以世界级大赛为引领、全国性比赛为龙头、省市技能竞赛为依托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体系,通过与赛事接轨,以比促学、以赛促练,优化技能比武和技能展示平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需要持续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模和质量,以产业和企业真实需求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职前职后的学习跟踪,确保学员的综合素养符合技术的迭代需求。

  第三,优化改善人才待遇。目前,社会对于技能岗位的吸引力偏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的制造业氛围和待遇落差。一方面,需要改善技能人才的生产生活环境,探索通过工业上楼、综合整治等形式,提供更多利用率高、界面美观的产业空间,鼓励适度的产城融合设计来增加配套条件。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消除待遇和职业上升挡板,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及行业人工成本信息》,近年来技能人才平均薪酬虽有所提升,但除船舶及民用航天器修理、汽车制造等行业外,技能人员整体薪酬仍相对偏低。建议加强技能人才的全职业周期培养,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水平、扩充职级序列、保障合法权益等做法,增强技能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获得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